乐鱼官网app平台

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资深院士简介(二)

来源:leyu乐鱼网    发布时间:2024-01-01 02:29:40

  接《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资深院士简介(一)》(以姓氏拼音为序)。

  樊明武,1943年7月8日出生于湖北沙市,回旋加速器专家、磁铁理论与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

  樊明武于1965年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从事回旋加速器研究,先后担任所长、副院长、院长;1986年至1988年在美国Texas加速器中心从事研究工作;1993年至1994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至2005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2007年担任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2011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樊明武在回旋加速器研制、改进工程中,发展了回旋加速器理论和主体技术。在磁铁理论与工程领域,基于有限元方法开发了通用二维电磁场计算软件包DE2D,三维磁场计算软件包DE3D。在积分方程法中合理处理奇点和开域,提高了计算精度,解决了大量科研设备及工程难题。发展了回旋加速器理论和主体技术,研制30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解决了关键设备技术问题,达到当时国际领先水平,磁场计算结果有偿转让中国国外。该加速器被评选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事件之一,这一事件结束了中国不能用加速器批量生产中短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局面,标志中国回旋加速器的研制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他还致力于应用型粒子加速器研究、核技术应用及太赫兹波等国际前沿课题的跟踪研究,推进湖北核电和核技术产业发展。

  范维澄,1943年1月28日出生于贵州省福泉市,火灾安全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1965年范维澄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1979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担任访问学者;1991年担任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担任中国科技大学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主任;1996年出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担任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被推选担任亚太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首届主席;2012年获得首届亚澳火灾科学技术学会终身成就奖;2013年被授予英国拉夫堡大学名誉博士学位;2014年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正式揭牌,范维澄担任院长,2019年2月14日,武汉理工大学成立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范维澄担任名誉院长。

  范维澄主要研究方向为火灾动力学演化与防治技术;包括公共安全科技中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人员疏散、应急救援的理论与技术及其综合集成。

  傅依备,男,汉族,1929年4月4日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党员,核化学与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九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原子分子工程所所长。

  1953年,傅依备毕业于四川化工学院(现四川大学)化工系;1953年—1954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工作;1955年—1960年,在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1960年—1963年,担任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120教研室副主任;1963年—1964年,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工作;1964年—1966年,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青海221厂科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1966年—1971年,在二机部绵阳第九研究院工作;1971年—1975年,担任二机部绵阳第九研究院放化研究室副连长;1975年—1983年,担任二机部绵阳第九研究院二所副所长;1983年—1991年,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二所所长;1986年—1997年,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员会副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傅依备先后从事核燃料后处理、放射化学、辐射化学、核技术应用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及相关的国防科学研究。他作为特种中子源项目组负责人之一,领导建立了居里级钋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在中国国内首次利用所生产的钋研制成模拟裂变中子谱的中子源。领导研制成功加速器和中子管用氚靶,满足了国防科研的需要;参加和领导了核试验中放化分析诊断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多种直接测定裂变燃耗和聚变燃耗的方法,大范围的应用于历次核试验的放化诊断;发明了内活化指示剂法测量中子总数和能谱,利用不一样指示核素的中子反应阈能值,诊断不一样的部位的不同能量中子和中子总数,并逐步发展用于带电粒子活化率的测量;自主研发了一种从地下获取气体样品的新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地下核试验的取样。

  顾金才,1939年2月12日出生于河北卢龙,岩土工程与防护工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顾金才于1965年从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安排到了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进行科研工作;1976年加入成为中国;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受聘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 。

  顾金才长期从事防护工程与岩土工程加固技术及理论研究工作,对喷锚支护坑道抗爆性能和静力性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试验研究。其主要成就和贡献包括:对喷锚支护坑道抗爆性能主持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现场试验,为中国国内首次提出喷锚支护坑道抗动载设计计算方式奠定了基础。对喷锚支护坑道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为喷锚支护技术在国防和民用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对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与设计计算方式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为创建了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室,研制了多台性能优良的加载设备和材性试验设备,解决了一系列模型试验技术难题,为国防、人防工程及国家多个大型水电工程(如白山、二滩、小浪底、大朝山、李家峡)进行了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为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顾心怿,1937年1月23日出生于上海,石油矿业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胜利石油管理局资深首席高级专家,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总工程师 。

  1953年顾心怿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石油机械科中专毕业,同年进入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俄语大专班学习,于1956年毕业;1961年开始一直在胜利油田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先后担任机械技术员、机械工程师、科技攻关队长、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1985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被选为石油工业特等劳动模范;1998年至2008年担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5年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顾心怿长期工作在工程技术、研究设计第一线,发明了能进入到极浅海、潮间带去钻探石油的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发明了适合开采深部油层和稠油的链条抽油机;发明了因能蓄存能量而节能显著的蓄能石油修井机;研制出中国第一艘坐底式石油钻井船;早年还曾创制出为胜利油田的发现井取出油砂岩心的大直径取心工具。

  韩英铎,1938年5月1日出生于辽宁沈阳,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韩英铎分别于1962年和1966年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任教,历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副系主任;1974年加入中国;1986年获得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工程科学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5年担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系主任;1990年至2009年担任清华大学电力电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韩英铎主要致力于柔流输电系统技术、电能质量控制技术及广域动态安全监测(WAMS)与控制等技术探讨研究,均成为发展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其团队在中国国内率先开展了基于可关断器件的高电压大容量新型静止无功补偿器(STATCOM)和电能质量控制研究并研制成功多种行业标志性工业装置。2006年及2011年又与产业部门合作研制成功±50Mvar和世界单台容量最大的±200Mvar新型静止无功发生装置。与四方公司合作研发的广域动态安全监测系统(WAMS)已为中国国内电网广泛采用;与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合作研究成功世界首例基于广域信息闭环控制的电力系统多直流自适应协调阻尼控制技术并工程实施。

  何多慧,1939年2月21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粒子加速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大科学研究中心技委主任。

  何多慧于196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2];1973年至1977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副主任兼加速器专业主任;1978年至1991年负责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工程建设,担任技术总负责人、总工程师;1992年至1996年担任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副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多慧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加速器物理和技术、自由电子激光。他从1977年开始,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的预研、设计、建造和调试,开创了中国的同步辐射科技领域。所建实验室为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中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1983年还从事直线加速器驱动的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和储存环短波长自由电子激光研究。

  何继善,1934年9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0年,何继善从长春地质学院物探专业毕业。1991年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3月,受聘为桂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地球科学学院名誉院长。2019年12月,入选“新中国70周年百名湖湘人物榜”。

  何继善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技术及观测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在国内外得到普遍成功应用。何继善教授注重我国能源研究,较早开展和推动页岩气研究,被誉为湖南页岩气之父。何继善教授长期重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对我国工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公开出版了专著和一批有影响的文章。参与推动成立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积极组织工程管理论坛和推动工程管理学科建设,对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招生、建设和发展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