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浆设备

  • 乐鱼网站在线登录
乐鱼官网app平台

碳排放权交易将怎么样影响水泥行业?

来源:leyu乐鱼网    发布时间:2023-12-15 05:25:50

  水泥行业何时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发电行业采用何种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方法?发电行业在全国碳市场表现如何?碳排放权值多少钱?水泥企业在试点碳市场履约成本是多少?碳价和配额对于水泥熟料的成本有何影响?CCER重启对水泥行业有何影响?如何构建碳资产管理平台?本期专栏解答了这样一些问题,以期为行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参考。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项制度。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真正开始启动上线交易,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度)以发电行业为首个重点行业。生态环境部表示将逐步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

  目前,约有170家水泥公司参与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福建省等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除北京市、天津市外,其余试点区域碳市场集中在南方地区,因此水泥企业碳排放权交易量也集中在南方地区(上海市、深圳市没有水泥熟料生产企业)。试点碳市场的履约价格多在30-90元/吨CO2之间波动。

  在试点配额免费为主的制度下,水泥行业碳交易的履约成本传导至熟料中的成本是1元/吨熟料左右。我们测算,如果免费配额取消,碳交易履约将使熟料综合成本增加40元/吨左右,相当于熟料成本上升20%左右,如果产能严重超过标准的矛盾不缓解,增加的履约成本很可能由水泥企业自身来承担,无法传导到下游。我们推算,如果我国碳价对标欧盟80欧元/吨CO2,假设免费配额又取消了,那么可能水泥行业全年营收都覆盖不了履约成本;如果碳价涨到500元/吨CO2,单单水泥行业碳排放权交易额就能超过水泥建材板块A股成交额。

  水泥行业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在节能降碳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今后的投资热点将从单纯地扩展水泥产能规模转移到原燃料替代、节约能源改造、新能源、积极储备CCER、碳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等减碳战略上来。水泥行业也将会借助战略性的政策推进产业体系调整,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容提上日程,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重启在即,水泥企业越来越关注:水泥行业何时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发电行业采用何种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方法?发电行业在全国碳市场表现如何?碳排放权值多少钱?水泥企业在试点碳市场履约成本是多少?碳价和配额对于水泥熟料的成本有何影响?CCER重启对水泥行业有何影响?如何构建碳资产管理平台?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及深圳市等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6年,福建省成为第八个试点区域碳市场。目前,约170家水泥公司参与了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水泥企业交易量集中在南方地区。

  从现行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发放来看,北京市和广东省碳排放配额实行以免费发放为主、有偿为辅的方式发放,其余试点采用免费分配,有偿发放配额采用不定期竞价发放的形式。从配额分配方法来看,对于熟料生产工段,除天津市采用历史强度法,湖北省采用标杆法外,其余试点均采用基准线法核定,在采用基准线法核定的试点中,福建省和广东省对不同规模的熟料生产线设置不一样的基准值,生产线规模越大,基准值越低。从配额分配计算方式来看,地方试点配额分配基本以实际产量为基础,广东省碳市场在核定各熟料生产线年产量时以该熟料生产线年,发电行业作为首个重点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近日,生态环境部介绍将在发电行业运行良好基础上,持续强化数据质量管理,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并表示在开展多年的碳排放数据核算、报送与核查工作基础上,做好各项扩围前期准备工作,夯实碳排放数据质量,统一规范各相关行业核算、报告、核查等技术标准,

  目前《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8部分:水泥生产企业》正在修订,水泥行业碳市场建设配额分配方案研究正在研讨。二、发电行业采用何种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方法?

  2023年3月,生态环境部《关于做好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相关工作的通知》(国环规气候〔2023〕1号)要求,

  。区别于2019和2020年采用相同的配额分配基准值、两年合并履约的做法,2021、2022年度采用了不同的配额分配基准值,并实行2021、2022年度分别发放配额、开展履约。为鼓励机组承担民生供热、参与电力调峰和提高能效等,在机组配额量计算时引入了三个修正系数,包括负荷(出力)系数修正系数、供热量修正系数、冷却方式修正系数。三、碳排放权值多少钱?

  ,碳配额交易系统设置在上海。根据生态环境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为发电行业(含别的行业自备电厂)2013—2019年任一年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共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年度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顶级规模的碳市场。截至2021年12月31日,第一个履约周期共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金额76.61亿元,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统计,2022年1月4日至2022年12月30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50周、242个交易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5088.95万吨,年度成交额28.14亿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0亿吨,累计成交额104.75亿元,

  《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财会〔2019〕22号)中会计处理原则指出,重点排放企业通过购入方式获得碳排放配额的,应当在购买日将取得的碳排放配额确认为碳排放权资产,并按成本进行计量。

  我国五大发电集团分别是中国华能、大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电、国家电投。在碳市场配额履约方面,2022年,中国华能下属上市公司之一华能国际出售碳排放配额交易收入约4.78亿元,购买碳排放配额履约支出约1.04亿元,净收益约3.74亿元;大唐集团控股的大唐发电的碳排放权交易收入约1256.5万元;国家能源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之一中国神华在碳交易方面碳排放权交易净收益约1100万元;国家能源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之一国电电力在碳排放配额交易收入达2.46亿元;中国华电下属上市公司之一华电国际碳排放交易收入约1671.5万元;国家电投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电投能源披露了通辽盛发热电公司1130万元碳排放权资产采购的关联交易。

  七个试点碳市场累计线上配额成交均价有所差异,据《中国碳市场回顾与最优行业纳入顺序展望(2023)》,北京市成交均价87.57元/吨CO2

  2,上海市成交均价56.58元/吨CO2,深圳市成交均价34.67元/吨CO2,广东省成交均价76.39元/吨CO2,湖北省成交均价47.37元/吨CO2,重庆市成交均价39.29元/吨CO2。试点碳市场的履约价格基本在30-90元/吨CO2之间波动。六、碳价和免费配额对于水泥熟料的成本有何影响?

  以湖北省碳交易市场试点为例,据湖北省水泥工业协会统计,在实行配额免费分配制度下,湖北省水泥缺口仍有约100万吨CO2

  2计算)。若在水泥行业发展形态趋势较好、配额较宽松的情形下,企业是可以负担履约成本的,也愿意积极参加碳市场交易,通过加大技改投入,使用替代原燃料等来实现节能降碳。如果今后取消了免费配额,熟料综合成本将增加多少?

  我们不妨以免费配额取消为假设条件,也就是说每生产一吨水泥熟料就要购买相应的碳配额指标,我们以水泥熟料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0.85吨CO2

  ——在需求转弱、产能严重超过标准情形下,增加的履约成本很可能由水泥企业自身来承担

  如果免费配额取消,碳交易履约将使熟料综合成本增加40元/吨左右,这个履约成本数值恰巧与2021—2022年因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水泥熟料成本上着的幅度接近。我们大家可以将当时煤炭等能源价格急速飞涨推高水泥熟料成本的情况类比,当时煤炭价格飞涨,就连成本极具优势的企业,其燃料及动力费用都连年跳涨了30-40元/吨熟料。因水泥市场需求转弱,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超过标准,上游成本上涨的压力不但没有传导至下游,水泥产品价格不升反降,2022年全年水泥市场平均价为466元/吨(到位价),比2021年下跌4.2%。所以如果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超过标准的矛盾不缓解,增加的履约成本很可能由水泥企业自身来承担。

  ——在免费碳配额全部取消的情形下,可能水泥行业全年营收覆盖不了履约成本;碳价涨到500元/吨CO

  2,单单水泥行业碳排放权交易额就能超过水泥建材板块A股成交额。我们不妨假设免费碳配额全部取消的情形下,碳价又涨到了2022年欧盟的平均碳价水平88.36欧元/吨,水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以0.6吨/吨水泥系数进行计算,履约成本将达到53欧元/吨水泥或是75.10欧元/吨熟料。以2022年全国水泥产量21.18亿吨计算,则每年全国水泥行业碳排放履约成本将为1122亿欧元,按照现在汇率折算人民币约8000多亿元,这相当于全国水泥行业的年度营业收入。其实水泥建材板块A股年度交易额也基本在5000亿元左右(按照日均成交额20亿元计算),如果免费配额取消,碳价又涨到500元/吨CO2

  CCER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指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应当来自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减排、节能增效等有利于减碳增汇的领域,可避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者实现温室气体的清除。碳排放配额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而CCER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碳交易体系。《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部令 第19号)指出,重点排放单位每年能够正常的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销比例不允许超出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生态环境部《2022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指出,第一个履约周期累计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约3273万吨用于配额清缴抵消。

  据《IIGF观点2022中国碳市场年报》,CCER普遍采用线下协商的交易方式,市场行情报价的透明性较低,部分地方试点市场的实际成交案例显示,

  ,取决于CCER项目的类型、地域和时间。2023年,生态环境部在召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已完成初步验收,具备了上线运行的门槛。力争今年年内尽早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7月7日,生态环境部就《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一般资本市场将碳资产界定为以碳排放权益为核心的所有资产,既包括在强制碳交易、自愿碳交易机制下产生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碳配额、碳信用及其衍生品,也包括通过节能减排、固碳增汇等各类活动减少的碳排放量,及其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碳资产的价值。

  从“措手不及”到“从容应对”,某水泥集团第一年进入地方碳市场后曾花3000多万购买配额,在吸取经验教训后,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替代原料、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等途径降低碳排放,从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碳资产管理模式,三年来均以低于市场年度碳均价价格完成了公司碳排放履约工作,履约率达到100%,为公司节省履约成本约数百万元。

  退出低效产能,延伸产业链,实施节能减排改造升级,提高能效水平,加大原燃料替代力度,布局新能源、应用低碳水泥技术,探索CCUS等。三是积极构建碳资产管理模式。

  碳资产管理目的可分为三种,以自身履约为主要目标、以营利为最大的目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碳资产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委托外包专业碳资产管理公司,

  另一种是自营模式,自营模式既可以为集团内部公司可以提供碳资产管理服务,还可以为集团外客户提供服务,这就需要企业结合自己战略目标、发展阶段和管理需要等,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形式和设立组织架构、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和监管制度,同时还需要有雄厚的资金与专业人才队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开展碳排放数据管理、碳资产经营等服务。目前,我国五大电力公司分别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或运营公司,国家电投集团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碳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大唐碳资产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碳资产公司,主要经营业务涵盖了碳资产综合管理、低碳节能减排领域的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培养和训练、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发电的研发技术、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等,为水泥公司可以提供了可借鉴参考的经验。大型水泥公司集团正在积极构建碳资产管理公司。例如,海螺集团成立了中碳(安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低碳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商,主要服务于建材行业控排企业,协助控排企业完成履约目标,并致力于碳排放核算、碳资产开发、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碳金融创新、双碳课题研究和低碳信息化等服务。

  目前有的大型水泥企业延续了以往CCER工作。中国林业集团及旗下企业国林双碳(杭州)有限公司、中国建材集团及旗下企业中建材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在京签署四方《自愿减排量交易框架协议》。各方从自身行业特点及共同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出发,中林集团及国林双碳公司将向中国建材集团及中建材绿能公司转让合法持有的林业碳汇减排量1000万吨(包括CCER及其他机制)。

  中碳(安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与池州绿能《池州市青阳县国有林场林业碳汇自愿减排项目技术咨询服务协议》正式签约,该项目可开发碳汇面积约5万余亩,预计年均产生碳汇减排量(CCER)约2万吨。

  目前,水泥行业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加快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水泥行业在节能降碳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2022年度水泥行业能效“领跑者”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最低达到86.76 kgce/t。我们大家都希望碳排放交易配额的分配制度能够科学合理确定,引导行业实现产业体系调整,带领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不仅大公司集团加快行动推进“双碳”发展,一大批中等规模企业也将投身到碳资产管理体系建设中来,今后的投资热点将从单纯地扩展水泥产能规模转移到原燃料替代、节约能源改造、新能源、积极储备CCER等减碳战略上来。(作者李琛系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碳专委秘书长)